安徽環保上市公司2022發展狀況報告 ③ | 市場展望 | |
發表時間:2023-05-30 閱讀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 |
三、市場展望 在擁有一套能打的上市環保集團軍的同時,我省正緊鑼密鼓的組建省級生態環境產業集團,以助力推動地方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必然重塑安徽產業新格局。我省環保產業發展勢頭雖然喜人,但對標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發布的“2022年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不難發現,上榜的國企/國資控股企業達到36家,純粹民企僅僅14家。而安徽擁有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僅只有5家比例偏弱失衡,無法發揮國字號老大哥龍頭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榜單50強中營收過百億元企業有11家,分為光大環境、北控水務、首創環保、中國天楹、格林美、盈峰環境、瀚藍環境、龍凈環保、中國水務集團、寶武環科、東方園林,營收在50億元至100億元間的也有19家。以2022年為例,安徽上市環保企業中僅東華科技營收超60億、中節能國禎營收超40億,其余上市企業營收基本在10億上下占據絕大多數,市值體量太小還有很長路要走。 同時安徽環保產業與廣東、浙江、山東、福建等地環保企業體量相比差距較大。2022年,安徽15家上市公司總營收218.54億元,平均營收14.57億元。而廣東省66家環保上市公司總營收為3100多億元,平均營收近50億元;2022年重慶市僅三峰環境、太陽能、遠達環保、重慶水務4家上市企業產值近250億元;同時我省頭部環保企業多集中在環境污染治理、環境工程和運營領域,在環保裝備制造、系統技術和工藝設備方面的企業相對較少,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不夠,產業發展生態有待改善。我省規模較大的環保企業多集中在合肥、蕪湖、馬鞍山等市,且從細分領域看我省雖在脫硫脫硝、污水運營和環境監測等領域國內領先,但在污水處理、生態恢復、礦山修復、土壤修復、黑臭水體治理、固廢資源化、面源污染治理等領域總體競爭力尚需進一步提升。產業專業化分工與協作水平偏低,企業之間同質競爭嚴重、效益實現困難,技術創新動力不足,無法應對國內外巨頭的挑戰,無法實現全國或國際布局,導致省內許多環境治理大項目大多數被央企或省外大型環保企業承接,本土企業參與度較低,因此構建多元參與的市場體系是安徽環保產業良性發展的重要方向。當前環境治理已經從點源治理升級到系統化治理,區域化、流域化、一體化的項目不斷涌現,因此企業需要持續技術革新、打造匠人精神、做精技術和產品,才能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環境治理需求雖仍在釋放,但規模化簡單擴張接近盡頭,即使大企業也是眾多小項目的簡單資產疊加和風險疊加,行業“內卷”嚴重導致規模化與高利潤無法融合,企業發展出現了必然的瓶頸。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生態環保產業亟需融入到高質量發展進程之中,因此也必將迎來繼市場化、資本化后的第三次浪潮。對于2022年的市場表現,我們有如下歸納和總結: 1、利潤大面積萎縮疫情是表象,本質是傳統市場漸趨飽和 據統計190家在A股、港股和新加坡上市的環保企業年報結果發現,有93家營業收入負增長,占比48.95%;124家歸母凈利潤負增長,占比達65.26%,2022年成為環保產業“史上最慘一年”。 在我省有7家上市企業營收下挫,平均下挫幅度為11.32%;凈利10家企業下滑,平均降幅達到驚人的55.20%,更有3家企業凈利下滑一倍。企業盈收能力普遍下滑的原因到底是啥?大部分企業把它歸結為疫情,是疫情導致企業市場開拓受阻,人員流動受限,項目停工,訂單交貨遲滯。不可否認2022年全國新冠疫情反復,不少企業及大部分項目所在地封控頻繁,年度新承接項目較少,在建項目物流受阻用工困難,且項目驗收、審計等工作嚴重滯后導致回款遲滯。但在哀鴻遍野的背后,據和君咨詢生態環保事業部統計,2022年生態環境相關投資類項目全年共有588個比2021年增長72%,總中標金額達5637億元同比大漲131%,三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7%。與大家的感受相反,2022年其實是過去3年中環保投資項目最多的一年。再回過頭來分析發現疫情其實是個“催化劑”,把原來需要幾年的演變過程縮短在幾個月之內發生。以前環保產業的變化是“溫水煮青蛙”式的,企業感受不明顯,而現在全景式呈現在你面前讓你很難接受。所以說,事實上疫情只是環保產業業績下滑的一塊“遮羞布”。從長期來看,傳統污染治理市場日趨飽和,污水、垃圾等領域拐點已到,才是整個產業發展失速危機來臨的真實原因。最典型的一個細分領域就是大氣。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賀克斌團隊的模型推演顯示,傳統的大氣污染減排方式到了2030年就會到達“極限”,顯得后繼乏力。還有最典型的就是空氣凈化器行業。隨著霧霾的消散,這個行業早已沒有了昔日的火爆,諸多企業倒閉,剩下的也不得不尋求轉型。在多重因素影響下,一些環保細分市場的板塊發展已超出預期,包括供水、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廢棄物、環衛等已提前到達拐點。過去十年,是中國環保產業“大躍進”的十年,我們用短短的十年時間,彌補了中國幾十年發展的短板。而“大躍進”的一個副作用就是——隨著多個領域的短板逐漸補上,在傳統的污染治理市場中,留給大家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局促狹窄了。 2、“公益屬性”特質下,告別內卷重構產業生態 “十三五”以來至“十四五”中期,安徽環境治理領域市場化進程明顯加快,市場主體不斷壯大,但綜合服務能力依然較弱。尤其是過去三年在疫情沖擊、行業增量市場放緩情況下,我省生態環保企業綜合服務能力亟待提升,亟待走向綜合化、專業化。所謂“綜合化”就是要統籌“生活用水、生產用水、生態用水”,實施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三水共治”,從無害化到資源化,從局部到整體;所謂“專業化”就是要求環境企業回歸“環境服務業”本質。安徽一家環境修復公司負責人最近一直很困惑:目前在安徽生態修復市場存在“工程化”和“國企化”兩個不良傾向。即安徽修復市場幾乎全部被省外企業壟斷,安徽企業望塵莫及。土壤修復涉及生物、化學、地質等專業技術集成度較高,更要開展前期調查評估論證,因為每塊地污染機理與程度不同,相應的技術方案也要做到“一地一策”。但安徽不少機構招標時市場開放度不高,普遍淡漠技術型企業一味追求價格低和速度快,正常市價需2000塊錢一畝治理成本,且修復后還需休養生息;結果中標價都是幾百塊錢一畝,一些中標企業幾臺挖掘機一通作業把污染源頭轉移到水泥窯協同作為燃燒介質后宣告完事,結果是污染只發生了轉移。此外在招標過程中設置的一些不合理約束門檻,甚至把企業是否有多少軋路機作為評標條件,使得民企拿項目難上加難。該人士呼吁:探索出國企如何與民企合作共贏、和諧共生才是王道。 3、政策導向清晰,需求與市場持續釋放 從黨的二十大到全國兩會,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文件,支持環保產業發展長期向好的政策面沒有發生變化。隨著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把污染治理與節能減排、降碳降耗、循環利用等統籌協調推進已經成為時代迫切要求。傳統環保產業主要包括水、固、氣等領域的污染治理,其核心是污染物的無害化、減量化及部分資源化處理。同時末端是生態環境治理的必然手段、兜底手段,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很多時候環保末端治理只是將污染物從一種形態轉化成另一種形態,從一處轉移到另一處,同時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和社會負擔。因此,環保產業在進入“十四五”之后需要向“新環保”更高層次升級,必須適應產業驅動力已從過去的政策、投資“兩輪驅動”轉變為現在的政策、技術、市場、資本的“四輪驅動”,必須從注重單點突破的治理思維向更加追求系統綜合的治理思維轉變。即在實施環保末端治理的同時,還要深度融合節能、減排、降碳、擴綠、循環利用等領域,重視源頭減排和清潔生產措施,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更高效用。針對前述變化,我省出臺多重政策,持續引導深化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十四五”以來,省政府、生態環境廳等多個部門先后發布《安徽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十四五”安徽省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和《“十四五”安徽省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等,對安徽省生活垃圾焚燒、分類以及污水處理及資源化等領域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規劃目標和項目清單。 那么,2023年生態環保產業的機遇在哪兒?一方面,來自經濟復蘇帶動的機遇。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投資環境、消費秩序正在逐步改善,市場預期和信心平穩。年初以來我省各地掀起搶招引、搶訂單、搶抓經濟發展的熱潮,一大批重大項目開始推進實施,作為綠色新基建組成部分的環保產業將迎來再次增量擴容的機會。另一方面,來自環境要素整合的機遇。現階段環保產業正在由過去的“拼資本”“拼技術”“拼商業模式”“拼政府關系”的時代逐漸過渡到“拼綜合解決方案”的時代。在傳統業務趨于穩定發展的背景下,環保產業向著全過程減污降碳和清潔生產延伸,產業內涵被擴展,“環保+新能源”“環保+低碳節能”“環保+新材料”“環保+資源化”成為環保企業新業務的探索方向。龍頭企業整合市場,制定商業模式;科技企業專注創新,協助提升盈利能力;運營企業數字化賦能,提質增效;這種多元協同合作將是未來環保產業再次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常態。 同時隨著國家與省市層面環保督察全領域全覆蓋日趨嚴苛頻密,意味著處理設備亟需更新換代將帶來更多市場機會。有數據顯示,2022年生態環境執法部門累計罰款數額高達76.72億元,涉事企業數量頗多。與此同時,各城市之間環保業務發展并不平衡。以垃圾處理來說,東南沿海城市治理水平普遍高于北方城市,而彌合這些差距也需要更多環保設備助力。“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也是2023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部署的重點工作之一,將有力帶動環保產業新一輪增長。有機構分析稱,我國生態環保產業能力仍在不斷增強:長江大保護、黃河大保護等水處理需求既定;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步伐加快,多污染物協同治理技術正在朝著多元化發展;“無廢城市”建設也在不斷加速,城市廢棄物分類收集、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要求穩定釋放;環境監測日益“真、準、全、快、新”等等。以此推測,2022-2026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可超11%,2023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有望擴大到13萬億元,到2025有望超過17萬億元。 |
|
上一篇:安徽環保上市公司2022發展狀況報告 ② | 創盈能力、社會責任指標解析 | |
下一篇:安徽環保上市公司2022發展狀況報告 ④ | 政策建議 |